【编者按】
2025年3月2日起,由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立项的闽派重点电视剧《仁心俱乐部》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上线。该剧讲述五位来自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扶持、携手并进的故事,截至3月23日收官,累计播放量突破24.6亿,社交媒体相关热搜1016个,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00亿,连续19天实时收视率居省级卫视第一,成为第一季度国产剧市场备受瞩目的作品。
电视剧《仁心俱乐部》:
在治愈与被治愈之间
——论医疗剧的温暖现实主义表达
近日,医疗题材轻喜剧《仁心俱乐部》圆满收官,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活的医生群像,在国产职场剧中开辟一条兼具幽默感与人文关怀的创作路径。该剧打破传统职业剧严肃的框架结构,以温暖现实主义创作方向为指导,将传统现实主义与幽默喜剧互相融合,以“医疗+轻喜剧”的创新模式,用幽默化解医疗行业的沉重,用荒诞映照现实困境,以温和的笔触描摹普通人的困境,并在困境中注入希望与温度,塑造了一群鲜活立体的医生群像,在笑泪交织中完成对“仁心”的诠释。
扎根现实肌理
以“生活切片”解构医疗叙事
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核心是扎根于现实但不沉溺于苦难。《仁心俱乐部》将医疗行业的真实问题以喜剧方式呈现,通过生活流的叙事笔触引发观众共鸣。该剧聚焦医患矛盾、职场议题、家庭与职业发展的困境等社会现实问题,但并未过多用“揭黑”的手法展现复杂的社会议题,而是采用“不回避、不美化、不简化”的创作手法揭示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与患者家属情感创伤的冲突,消除了医疗决策中“道德绑架”的风险。如唐茂持刀威胁医生的故事情节,剧情并未回避医患矛盾将唐茂定义为暴徒,一方面理解唐茂作为一位慢性病患者所面临的身体不适与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对医患沟通、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做出了反思。这一情节推动了角色的成长,经历唐茂事件后,无论是刘梓懿还是秦文彬,他们不仅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加注重与患者沟通,以最大的宽容心和包容度去化解矛盾,由此强化了剧集的核心主题——“仁心”不仅是医术,更是对患者困境的深刻体察与反省。
此外,医生王高升的“论文困境”,是一个极具现实讽刺意味的支线剧情,生动展现了当代医疗体系下基层医生的科研压力与职业焦虑。王高升临床经验丰富,但科研能力薄弱,屡次投稿被拒,这一剧情直接指向国内医疗职称评定中“重科研轻临床”的弊病。“你们说医者仁心,可评审委员会只认SCI因子”,王高升在醉酒时候的吐槽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剧情对“白衣天使”的去神化处理,描写了医生群体同样面临职场KPI压迫的现状,让观众在嘲笑王高升的狼狈时,也进一步反思医疗人才评价体系的异化。
深耕群像塑造
用“社会棱镜”折射医患生态
医疗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往往容易陷入两种套路:一是专业冷静的“医学教科书”,导致剧情过于专业而无法最大化吸引观众兴趣;二是悲情沉重的“生死场”,主题内容描写过于沉重,导致剧情在价值表达上较为沉重压抑而无法让观众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共振。而该剧则另辟蹊径,用生活化的幽默和细腻的温情,塑造了一群既专业又“不靠谱”、既高尚又平凡的医生形象。
剧中五位医生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传统“英雄群像”的角色塑造模式,每位角色都极具特色且与日常生活十分贴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神经外科精英,刘梓懿以专业魄力树立权威——急救现场当机立断,手术台上据理力争,却因强势作风被戏称“低情商”。剧中她突破职场女强人刻板印象,为受辱护士扛责显担当,替情敌执刀展格局,分手时的果决与救治时的专注形成张力,将医者的专业高度与人性温度熔铸成鲜活的时代职业女性样本。秦文彬作为“怂萌系”男主,以冷幽默与医者仁心形成反差魅力,其专业形象下既有疏导病患(如帮助患者修复母子关系)的温暖,又通过婚姻破裂时的情感挣扎展现人性厚度。王高升则塑造了当代“职场牛马”的典型——为家庭负债奔波,评职称受挫却保持幽默。顾诗宜以“永动机”形象打破职业刻板印象,专业精神与潮流爱好并存。蒋毓作为“姐宝”设定的ICU医生,则以寡言镇定的职业特性反衬其成长背景。剧作通过多重人物弧光,将医者的职业信仰与普通人的情感困境有机融合,刘梓懿的果决、秦文彬的坚韧、王高升的乐观等等,共同构建起既有专业崇高感又具生活烟火气的医疗群像。这种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叙事,使角色超越职业符号,成为映照当代社会心态的多元镜像。
巧用轻喜基调
让“医者仁心”稀释生死命题
《仁心俱乐部》不仅仅是一部医疗剧,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剧集。该剧在主题内容上关照伦理平衡困境,通过医生们的视角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当代内涵。剧中ICU里老人不堪苦痛颤抖着写下“让我走”,子女却因不舍亲情坚持为其延续生命,通过对注重生命质量还是存活时间、尊重患者自主权还是遵照家属意愿的情理两难的呈现,传递出“生死之外无大事”的生活哲思。医生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情感波动,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正如剧中一句经典台词:“所谓仁心,不是永不疲惫,而是累到想辞职时,还能对下一个患者微笑”。这种去神圣化的塑造方式,让医者形象更加崇高——正因为有了那些“论文写不出来”“泡面吃到吐”的狼狈时刻,他们的坚守才显得如此动人。
该剧以其独特的轻喜剧风格、立体化的角色塑造和深刻的医疗伦理探讨,将严肃深刻的社会命题、医生伦理与职业困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充满温情与幽默的叙事手法包裹沉重的社会议题,给观众以强烈的启发与情感共鸣。五位鲜活的医生群像让观众看到了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也看到作为一名普通人身上的平凡、辛酸与无奈。该剧没有刻意回避矛盾,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叙事基调,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叙事路径让观众与角色共同面临困境、解决难题,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和热情。
总之,《仁心俱乐部》在主题价值上积极呼应社会现实,围绕医疗、人性、伦理和社会关怀展开,聚焦底层患者和医疗矛盾,通过医生和病患关系之间的处理,探讨生命、责任、爱与救赎等深刻议题,很好地诠释了“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助于社会公众消除对医疗行业的刻板印象。特别是该剧打破了对医生脸谱化的形象塑造,建立了更加真实、立体的医生群像,让社会公众对医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建构了一种积极有温度的社会价值引导,引发社会思考和情感共鸣。
供稿 | 省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